数据赋能促改革提质增效助发展 ——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半年运行稳中提质
今年以来,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改革的决策部署,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牵引,创新构建全链条数据治理体系,持续深化交易服务改革,在优化交易结构、强化区域协同、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交易结构持续优化,市场运行平稳有序
上半年,平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交易结构呈现“量稳质升”的发展态势。平台数据显示,全市累计完成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出让、国有产权、碳排放权、农村集体产权等各类交易近1.7万项,同比增长2.2%;交易总额约3500亿元,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从市场主体看,民营企业参与度持续提升,中标额占比达到62.9%,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从工程建设项目结构看,国家项目在京交易占比持续下降,本市项目成交额占比达到77.7%,同比提升近20个百分点。其中,“3个100”市重点工程、两重项目及亿元以上重大建设项目完成交易额近200亿元,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智慧服务全面升级,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平台深入推进“互联网+交易服务”改革,着力打造数字化交易服务体系。上半年,累计与本市政务或服务系统完成数据交换72.9万次,同比增长28.8%;为企业提供各类查询认证服务35万次,其中基础信息查询17.4万次、统一身份认证8.5万次,以及项目立项、企业业绩、信用报告等专项查询服务9.1万次,数据共享成效显著提升。通过平台,市场主体可实时查询验证企业信息、信用记录、涉税数据、社保缴纳、业绩资质等5类政务数据,有效减少材料重复提交,交易便利度和数据准确性同步提升。
三、京津冀协同纵深推进,数据互联构建新格局
平台积极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枢纽作用,上半年三地累计完成交易4.4万项,交易总额6858亿元。其中,本市项目交易额占比超五成,京企在津冀地区中标1863项,中标额423亿元,区域协同效应持续显现。平台创新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专栏”,实现跨区域交易信息“一网通览”,完成工程招投标等5大领域、4类信息数据标准对接。专栏运行以来,累计发布三地交易公告公示信息约54万条,访问量突破360万人次,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
下一步,平台将持续深化全链条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拓展京津冀协同应用场景,创新智慧化服务模式,全力打造公共资源交易改革的“北京样板”,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来源: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