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先行示范区标准 塑造建筑业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广东省深圳市积极推动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界融合,加快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新质生产力,以先行示范区标准打造智能建造“深圳模式”。


完善政策体系 谋划发展“一盘棋”


      强化顶层设计,建立齐抓共管机制。2023年4月,深圳市印发《深圳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到2025年年末,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体系基本建立”等工作目标。成立智能建造工作专班,建立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实施情况报送机制,形成全市上下目标一致、分工明确、齐抓共管、协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强化部门联动,落实多元激励政策。通过多部门协同联动,共同谋划支持智能建造发展政策。产业培育方面,将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工业和信息化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方面,在市科技重大专项中布局智能建造领域相关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土地规划方面,优先保障智能建造产业园和生产工厂用地需求,并对土地产出率、地均纳税额等用地控制指标给予适当的折减优惠。财税金融方面,在企业购置、使用智能建造专用设备方面,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予以申报抵免。


立足鹏城优势 布局产业“一张网”


      强龙头,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链企业。发挥建设单位的“链长”纵向统筹作用,强化施工总承包企业的“链主”横向组织作用,引入跨界企业的“链翼”侧向赋能作用。


      补链条,打造智能建造产业生态。建设“深圳建筑产业生态智谷”,围绕智能建造、智慧建筑、低碳节能“三大产业集群”,以“1个总部基地+1个产业园区+N个产业集聚区”为核心支点,形成链状产业生态聚集区。打造数字设计产业集群,建立“研发设计+工程服务+信息服务”一体化服务体系,推动建筑信息模型(BIM)、城市信息模型(CIM)等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聚合优势。推动成立深圳市智能建造学会、深圳市智能建造产业促进会,为智能建造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2024年,深圳本土企业联合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建造领域相关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粤港澳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联盟”。与香港建造业议会、香港高校等加强合作交流,建立“深港先进建筑科技创新研究院”,整合科研资源,推动两地技术成果共享与转化,带动大湾区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深耕科技沃土 闯出创新“一条路”


      坚持以结果导向探索技术路径。深圳市以提高品质、提高效率、保障安全、降低成本作为衡量智能建造技术应用成效的标准,引导企业灵活选择适宜的智能建造技术,探索形成了以模块化建筑集成体系、施工装备平台集成体系、建筑机器人组合体系为主的智能建造技术集成应用实施路径。其中,施工装备平台集成体系通过集成布料机、自动喷淋等大量的设备设施,实现钢筋绑扎、模板安拆、混凝土浇筑和养护等传统施工工序同步进行,为施工现场提供类工厂化作业环境。


      坚持以创新载体支撑科技研发。深圳市积极创建住房城乡建设部智慧低碳建筑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屋智能重点实验室、国家数字建造技术深圳联合创新中心“三大平台”,将人工智能(AI)、建筑机器人等研究内容列为科技计划项目重点专项优先支持,有力推动智能建造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场景应用的落地。


      坚持以成果转化激发市场活力。深圳市积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2024年发布《深圳市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清单(第一批)》,涵盖具有创新性、先进性、适用性的技术产品案例,其中8项列入《住房城乡建设部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同时,加快建立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帮助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对照总结技术应用成效,推动项目主动选用适宜的智能建造技术。


狠抓工程应用 树立示范“一面旗”


      清单式落实试点任务。建立工程项目清单,落实各区、各部门项目数量要求。建立技术目录清单,2024年发布《深圳市智能建造技术目录(第二版)》,涵盖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建筑产业互联网、智能建造装备、智慧监管七大板块42项技术。在试点项目实施中要求必须选用目录中的技术,对于政府投资或国有资金投资工程应当选择应用至少十项技术,其中自主可控BIM系统、智能工厂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施工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为必选项。


      多样式遴选试点项目。2023~2024年遴选发布124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包含学校、医院、保障性住房等多种建筑类型,覆盖房建、市政、水利等领域。如安居景馨苑项目是在高密度城区建造的混凝土模块高层住宅,从首吊到封顶,仅用时148天,各阶段运用数字化工具,打通设计、生产、运输和现场施工的数据壁垒,实现了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与交付。深圳华富村东、西区旧住宅区改造项目在一个项目同时使用高层住宅施工装备集成平台和超高层公共建筑施工装备集成平台,集成应用了单塔多笼循环电梯、井道式施工电梯、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远程控制塔机、超高泵送及泵压监测等多项智能化技术。通过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将相关数据进行统一集成分析处理,提升项目管理效率,劳动力投入减少30%,工效提高50%。


      样板式跟踪项目实施。对全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管理,收集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组织专家实地技术指导,并对智能建造集成化程度高、实施效果良好的项目进行多渠道多角度推广,发挥出标杆示范效应。通过举办现场观摩活动,集中展示数智设计、数字孪生、住宅轻型造楼机、5G无人塔吊等智能建造前沿技术应用,使观摩人员体会到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带来的新理念和新技术。


构筑多级梯度 凝聚人才“一条心”


      强智库,持续充实智能建造专家库。深圳市拓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行业相适应的人才引进渠道,支持引进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国内外高端紧缺人才。遴选智能建造领域专家,充分发挥专家“智囊团”作用,为智能建造技术评定、试点项目遴选、技术应用提供了有力指导与技术支撑,并对重点项目进行技术论证,协助解决试点项目的技术攻关。


      强基础,做好专业人才储备。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会同教育部门、高等院校、行业协会、骨干企业开展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讨,探索产业与人才发展、产教融合等方面的技术路径。推动院校设立智能建造专业,加快培养适应智能建造发展模式的复合型人才。


      强团队,开展产业工人实操训练。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组织政府投资建设的智能建造项目安排建筑工人参加智能建造专项技能培训。依托建筑工人实训基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组织产业工人进行培训。培训紧扣智能建造前沿技术内容,构建了“基础理论+场景实训+项目实战”的立体化培训体系。


加强宣传培训 营造氛围“一个调”


      开展政策宣贯。通过深化政策传导提高行业政策认知度、凝聚智能建造发展共识,举办《深圳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宣贯会等。


      开展技术宣传。遴选亮点突出的代表企业和项目,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会、项目分享会以及线上讲堂等一系列宣传活动,通过打通技术研发到工程应用的转化通道,推动跨域经验互通与协作创新。


      开展产业宣传。举办首届国际智能建造产业博览会,设有BIM产品与数字设计、工业化部品与智能生产等7大展区,共1000余件创新展品,吸引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家展商参展。


      下一步,深圳市将全力抓好三年试点收官工作,奋力从“试点”迈向“示范”。加强人工智能数字设计优化、智能机器人协同施工和技术转化应用。建立智能建造产业链图谱,针对产业链短板吸纳更多装备制造、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跨界企业融合发展。全面评估三年试点工作和各项智能建造技术的实施效益,进一步科学谋划深圳智能建造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和举措,将智能建造打造为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来源:住建部网站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标价协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0720号-2  联系我们
京标价协会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