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湖北:建好城市数字底座 赋能数字住建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统筹推进“新城建”试点,坚持系统谋划,夯实城市数字底座,赋能城市“一网统管”,筑牢城市运行“核心场景”,优化完善以数字底座为基础、数据资源为中枢的数字住建体系,推动数字住建高质量发展。


探索建设城市数字底座


      建设数字孪生城市,需要公共性、集约性的城市级数字底座。2022年9月,襄阳市、宜昌市获批复同意在“新城建”框架下,开展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省级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工作专班,各城市主要领导统筹协调,工作专班强力推动,职能部门高效协同,有效建立了部省市共建工作机制。目前已实现全省17个市州城市数字底座全覆盖。


      坚持系统谋划,夯实城市数字底座。建设城市数字底座,需要将城市视作生命体、有机体,系统谋划、整体推进。首先,将城市相对固定的实体对象,如建筑物构筑物、城市道路、水域河流、行政区划、地形地貌、基础地理数据等建模上图,形成城市数字模型。其次,按照实体对象的功能用途,梳理分为建筑物、城市公用设施等13大类,居住建筑、商业服务建筑等87中类,住宅建筑、商业建筑等332小类,制定统一编码规则,结合实体对象的空间位置,为每个对象赋予唯一的21位统一识别代码,实现城市实体对象在数字空间可识别、可追溯、可调用。《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识别代码编码规则》已发布,成为行业标准。再其次,通过数据共享和现场核验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等“一标三实”数据,实现城市基础信息全部关联上图。最后,建强网络、算力、感知、融合等数字基础设施,并制定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应用推广等管理机制,形成17个市州城市级数字底座。


      创新管理机制,构建数字应用新生态。围绕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应用、运维、安全等方面,省级制定33项制度规范,形成了“六统一”的工作要求,确保全省数字底座建设的标准化和可持续性。城市出台应用体系化标准化工作导则,推动既有应用系统“对接”数字底座,新建应用系统“长在”数字底座上,形成一批基于数字底座的应用示范,构建城市数字应用生态体系。


赋能城市“一网统管”


      基于底座能力,打造城市“指挥中枢”。将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在数字底座上,充分发挥数字底座的支撑能力,在三维数字空间实现对城市运行管理的实时监测、动态分析、统筹协调、指挥监督和综合评价。如数字底座的标准地址,可以支撑运管服平台部件、事件的精准定位。武汉、襄阳、宜昌、十堰等地均已建立城市级运行指挥中心,开展日常调度、保障重大活动、应对突发事件。


      映射运行数据,推动城市“数字孪生”。实时有效数据,是城市“数字孪生”的重要支撑。湖北省将运管服平台上的人员、单位、房屋、部件等数据实时更新至数字底座,并动态编码赋码、建模上图,实现了底座数据集成更新。


      融合生命线监管,筑牢城市运行“核心场景”。在省级运管服平台上建设生命线安全监管系统,实现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的运行监管、风险分析、应急处置、指挥调度。依托城市数字底座,平台已接入全省27万路视频、12.72万公里燃气管网、20万公里供水管网、800余座重点桥梁的运行数据以及3万余台物联设备的实时监测数据,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


完善数字住建体系


      优化完善以数字底座为基础、数据资源为中枢的数字住建体系,重点打造数字建造、数字住房、数字建设、数字城管和综合业务等板块的应用场景,服务于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为企业、个人、政府提供数字化服务。


      搭建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楚智建”平台,通过底层数据融通,将全省在建工地落到空间地图上,并关联施工进展,实现建筑白模的动态更新。武汉市通过实有房屋编码赋码,建立统一的房屋标准地址数据库,将房管、公安等部门房屋数据集成,实现房屋数据的统一管理。基于运管服平台,打造历史建筑应用场景,对武汉、宜昌等城市历史建筑编码赋码和空间落图,探索将城管执法向历史建筑的巡查监管延伸。宜昌市对全市3192个停车场编码赋码、落位上图,精准掌握停车场运营情况,实现“一键导航、无感支付、全城通停”,解决“停车难”问题。


      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新城建”为引擎,推进数字住建高质量发展,为数字住建工作贡献湖北方案。


来源:住建部网站




京标价协版权所有  电脑版

京ICP备05005276号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